您好欢迎来到财经中国网!
“山水比德”马晓晨:用景观建造日常的“理型”
时间:2022-05-21
来源:财经中国网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公共空间和日常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景观设计需求规模也在日益扩大。专业的景观设计可以为城市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并有效化解当前空间需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那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有效干预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匹配当下的生活需求呢?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设计院院长兼总设计师马晓晨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马晓晨先生自2012年加入山水比德并初创山水比德上海分公司以来,始终专注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山水实践,并参与“新山水设计方法论” 理论的研究。实践至今,山水比德在全国已落成一系列高品质作品,并获得IFLA国际大奖、风景园林奖、勘察设计奖、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金盘奖、亚洲设计大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设计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的认可与提名。

\

马晓晨先生曾先后供职于WWCOTEADG HZS等境外头部事务所,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国际化合作经验。在加入山水比德以来,在新山水设计方法论基础上逐渐专注于景观载体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更大尺度下的乡村与城市美好生活的创新与引领。多年来,马晓晨先生不仅在“创新传承引领诗意栖居”的路上持续释放自己的专业能量,也同时管理着华东区域的上海、杭州、南京三家分公司近300人的规模,在全国景观市场中具有广泛的业务覆盖力和影响力。

\

山水比德上海分公司,来源:山水比德

您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是谁或者哪件景观作品对您有至深的影响?马晓晨: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被动影响是持续的发生的,当然在职业生涯里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足以改变自己发展路径的人或作品。但是每个设计师对于设计的理解是不断运动和进化的,不会也不应该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内在的学习和主动的自我思索也是很重要的。我出生在苏州常熟,这里遍布小桥流水、传统的江南街巷与园林,这个环境可以看成是最好的专业启蒙教育,使得我在学习古典园林时与传统美的相洽特别自然。后来我接触到了诸如丹凯利、哈普林这样的伟大的现代景观设计师,汲取了很多的养分。我也热衷建筑的学习和欣赏,建筑对景观的启发意义也是巨大的,我偏爱建筑中的永恒性,所以我喜欢的景观作品一样具备这样的特点。我常常反思:景观究竟以何为美?我想它应该像个有机生命体一样经久不衰。当然,景观不应该只停留在建造美上面,他有更大的使命和命题,比如土地本身的安全和韧性、文化传递、环境正义等。

山水比德在居住景观领域设计的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于其尺度的特征,人们对地产景观项目的空间诉求可能更加具体。这些实体空间除了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了与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等多要素的价值重塑。在实践过程中您是怎样回应人们在当下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诉求的呢?

马晓晨:在新山水设计方法论中,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是“此时此地此人”。

此时:即是以当代文明尺度下的技术、材料、空间等,营造符合当代生活栖居理想的环境与内容;此地:即是尊重在地的可见或不可见的设计要素,在共生与平衡的关系中建构生命持续生长的可能;此人:真正洞察项目的使用者,关注相关利益者的诉求与实现。

我们希望除了生活美学,能将部分功能解构到室外景观空间,创造出各种交流与共享的生活空间。通过积极空间的有意引导,在参与和共享中建立邻里交流对话,建构物质体验、邻里生活和文化享受的全景式平台,这样一种意在引导新型睦邻关系的社区空间营造,本质上是一种行为组织的设计而非仅仅空间设计的物理层面的形式塑造。这是基于对当下社会情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洞察,并在洞察之后借由景观对交往的实现来满足情感的诉求。也正是基于上述对用户需求和痛点的洞察,我们不断地在数字景观、健康社区、参与式社区、亲密场景、森林生活剧场等新的居住产品上进行研究和实践,给用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更加强在环境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营造。

\

山水比德十周年作品集《山水之间》,来源:山水比德

我们有注意到您个人工作室近期的一些设计作品中有很强的独立性或者识别性,能和我们就当下市场中所谓的标准化设计谈一谈吗?

马晓晨:对于最近建成的一些项目,如丽江四季二期和太原花语堂等,会被评价说“有些不一样的感觉”。题材本身或前置因素会决定内容边界,这一点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觉得它们接近我心中所谓的“理型”,这一概念源自于柏拉图,即对于事物,会天然存在某种最恰当的显现,但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它。在这个克隆社会我们的日常是需要理想主义的,需要不断以“理型”为驱动创造美好的图景。

市场需要高效,有时候个性并不能创造额外价值,甚至还可能带来损耗。所以说创新在地产项目中不是必要选项。但这些设计,明显也带有个人惯性,比如对体量和尺度的执着、对遮蔽空间的偏好、对项目唯一性的苛求,甚至观念艺术的介入手段。做完后发现,它们不会格格不入,也并不和商业目标冲突。我想将它们定义为“不一定”系列,作为对效能主义的怀疑。

考虑到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应该接受地产景观的标准化,因为它足够高效。标准化一定程度提高了下限,也解放了核心创意。在当下“行业下行”的现实中,景观设计也应该从泡沫中解放出来,进而向公共空间、乡村延伸,这是趋势,也是我正在做的。

\

中铁建太原花语堂实景,来源:山水比德

在政策、规划、设计、学术和公众参与等多维度资源融合的背景下,您认为景观设计师在创造城市和公共生活中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景观设计师怎样才能创造出对社会有益的空间,拓宽利益受众体?

马晓晨:这种影响力的大小,将来自于我们能力所决定的参与到城市系统工程中的角色。现实的复杂与不确定性,让过去各自为政的单向思维的解决路径不再有效,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综合模式正在成为必然。

或许从景观都市主义中看到景观之于城市系统工作中的角色可能。但我想,这只是一种基于景观本身先天优势以及国外经验而判断的可能性,一切的关键是景观设计师在现实中是否具备了迎战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协调跨专业多学科的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不仅要实现人们在空间美学、生态学、社会学上的效益,也要同步借由空间生产的逻辑实现资本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向未来的景观设计学,需要在人的研究、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学知识等方面加强建设。

\

南昌经开区中央公园实景,来源:山水比德

当下的疫情对你有什么启发?它对行业会有怎样的改变?

马晓晨:疫情让年轻一代从未像今天这样把目光投向生活更具象的切面,比如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精细化的发展日常的潜能,我们与家人更密切的相处和了解,与社群邻里的关系也突然变得更加紧密。社会原本变得逐渐虚化的关系形式和空间距离,暂时的被切换成过去曾经习以为常的形态了。这是个好事。

于我而言,突然意识到拥有一个花园的愿望和意义,胜过了一切虚无而宏大的叙事。以前我们常认为更高价值的更积极的景观叙事多在于社会公共关系的表达上,但疫情下这些都会暂时性的休克失去功能每一个个体的意义需要重新被重视。城市空中花园,包括室内智能种植系统等,会更加的具有疗愈和生产景观层面上的普适性和市场前景,会成为城市居住生活智慧的进化的体现。同时在割裂的街区或社区自治下,我们需要更多不同管理尺度下的健康服务型空间,这个理应会加快城市服务系统的升级。城市高度密集,乡村可能会因为更低的人口流动性和更高的人均安全空间,会越来越成为城市流出人口的发展选项。如果乡村能创造更好的需求而非高成本的供给并且科学合理的分类发展,相信会大有可为。(通讯员:张璥)

\

 马晓晨先生,来源:山水比德

 

财经中国网 : www.fechina.com.cn    责任编辑 : qr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相关新闻
发帖
已有 3 条 跟帖
还没有账号,马上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的看法,不代表财经中国网立场。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榜
专题
财经中国网版权所有 ©2009-2021  北京市公安局国际联网备案号:11010802036342
京ICP备10217062号-1 Powered by fecn inc